【2024年年终总结】星辰予诗,冰晶玉洁
前
那年首日,曾引《南乡子(除夕又作)》一文末句以愿今年胜去年。眨眼间,去年已作前年、今年已换新颜;忙碌一年又一年,又至年末扫除时。那曾经历的时光,如梦、如愿、如景,倾情;刻画了我所来时的路,也为将行之路指明方向。愿相伴之人如愿,愿离别之人平安,愿将识之人如行,愿世界美好安平。
成长这番话,年年要提,次次要提,今年仍然要提。如果说21年的成长是再建构自我,那么22年的成长则是再建构他我,23年的成长是本我的相伴而行。而24年的认识则是《人间只来这一遭》——“凡事尽力而为、坦然接受不完美,毕竟十有八九事与愿违” —— 开个小玩笑,上面这句歌词还是那么的顺口。真正的认识,就请各位慢慢跟随这篇文章,开始本次的旅程吧。
捧劝大家相祝愿,何言,但愿今年胜旧年。—— 《南乡子(除夕又作)》李处全。
综述
最终,樱花公园门口的小路旁,只留下了对世界美好的祝愿。三月的樱花太早,四月的樱花遥遥无期,十二月的花树包裹着来年的祝愿,成为了今年最后的光景。而我将那些曾经的岁月,随着海风留在了箱馆丸的驻地,愿岁月能够为每个努力挣扎、奋力成长的人,带来一丝温暖。
万物随风去,千言祝别行。
几度凭春望,缘识自在心。
在除夕的前一天,这篇《无名》的五言绝句被我公开到了四舍一居,这首诗既是我对这些年来离别的人的祝愿与缅怀,也是对这些年来陪伴在我身边的人的祝福。这个十年里,我有太多太多的朋友、老师、家人随着风而去了;有的人在狂欢后留在了海外的公交站台,有的人在留下了对生活的希望后自身怀抱着绝望住家离去,有的人在我人生路中孜孜不倦的教诲我太多人生后,伴着生命的燃尽走向了记忆中的那个未来。
这个十年里,也与太多太多的人有着相遇和别离,从中学到大学,我第一次离开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城市;从大学到工作,我一路见识了太多民工先生和女士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识到了他们的无奈和心酸,迫不得以与苦中作乐。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见识到了城市的浮华与奢靡,被数据裹挟的人生和触不可及的远端客户。从北方走向南方,那东北不拘小节的粗犷与东南细致入微的优雅相互辉映;从内地走向香港,那“资”带来的基础与高端,在一栋又一栋的大楼间,展现出了淋漓尽致的生态美——那是大树与青苔的争奇斗艳,是生计,还是活着。
这个十年里,我充分认识到儿时伴在生活探索过程中产生、经过、发展的逃避意识;并在五年前开始,坚定意识并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拔除了这些自己建立起的荆棘森林,它们是儿时的我用来保护幼小的我建立的坚实墙壁,但他们在度过那个时期后阻拦了我对世界探索的渴望。所以,感谢曾经的我保护了我,但今天的我依然会奋力走向我所希望的远方。
到了这里,便是这篇绝句的后半部分所表达的含义;我仍回望那些年成长的我,那个时期我遇到了许多抱团取暖的人,也遇到了我在互联网上相互支持的最好的朋友,儿时的逃避虽然我已离开,但是这些朋友依然困在他们的生活中无法自拔。因此,无论当前关系如何,我仍然欢迎好哥们前来谈天说地,相互分享当前的生活,并一同找到离开痛苦与逃避的方案。毕竟,逃避的本质,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呀。既然如此,我们一点点努力的站在曾经恐惧的事物面前,用我们共同的小木剑打败那个藏在记忆深处、留下巨大恐惧的鬼怪,以迎来那个充满光明的明天!
生命一程,当立则立,风来则聚,风去则愿;离别拟祝福,聚散皆外物,山水相别,各自所依;几度回望过去,前有国破山河在的悲壮,后有宋太宗拟写各缘识百味,最终莫过于己;不执着过往,不迷失未来,立足当下,家国天下。
跌倒·从头再来
好雨知时节,当村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节选
“那年,我因恐惧闭眼”,四周充满了妖魔鬼怪的爪牙,他们露出尖锐的牙齿躲在黑暗的屋角,他们伸出不知名状的胳膊轻拍肩膀,他们聚在一起充满了整个房间而我的身旁空无一物——没人知道那件小事是什么,只知道恐惧像一座山环绕在儿时的你我面前,那是我们第一次面对恐惧——不,或许那时只有你,孩子。
“那年,我因恐惧分离”,“我”的面前站立着两个微微颤抖着的人儿,一个人拿着剑与盾,他阻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箭矢与长矛,一个人拿着铁锹与砖瓦,伫立起一栋歪歪扭扭但遮风挡雨的围墙;那是“我”第一次找到避风港,认识到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那是我们第一次面对本能——那是冲锋的号角和伫立的高墙,那是理性与感性的你,那也是你,孩子。
“那年,我因恐惧别离”,驻足在围墙后的孩子嬉笑打闹,不再离开围墙半步,城墙上的是扛着斧头和铁锹的他,城墙外是扛着剑与盾的他;就这样,三个孩子一步一步的控制者这个庞大的机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所期望的成年人。无论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网友、陌生人,他们的斥责、侮辱还是什么,都被城上的他用着冷漠的工具奋力抵挡,被城外的他用着理性的工具勇猛反抗。
那年,我认识到了世界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面具、他们谨小慎微、他们小心翼翼、他们不信任任何人,他们是被摔碎过度的薄胎瓷,用502胶水和报纸遮掩裂痕,却在每个雨夜听见细纹扩张的声响,与他们的接触就像一个从未见过人的小孩子,每一个“正常”的接触都会触发他们过激的反应。都会让他们更加奋力地保护自己,或更加用力的反抗世界。那年,我明白这群人只是没有被好好照顾,只是需要一个抚摸,需要一个夸奖,需要一个拥抱,需要…一份简单的爱。
那年,我见到了一群隐藏在社会所标榜的“正常”旗帜下,依靠自己奋力活下来的一群人。他们有的是社会所指的“残疾人”,有的是社会所指的“精神病”,有的是戴上了面具被称之为“压力大”的孩子们,有的是无法接受家庭、学校、生活变故的“小孩子”,但我认为,他们只是一群从小没被好好照顾的成年的小孩子。
挫折·没什么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观察、调查、沟通、交流,并囫囵吞枣的阅读了大量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道教和孔孟文化的资料。我逐渐的认识到,这种儿时跌倒开始便没有人帮助其重新站起来的经历,在千禧年前后十年的这一代里出奇的多(注:此处并没有充分的统计学调查)。大致猜测这正与千禧年后父母外出打工产生的留守问题,与独生子女引起的无同龄人沟通陪伴所相关。一个成长阶段的孩子,在困惑的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面对困难,没有父母帮助走出困难,这个组合充分造就了这群躲在墙后的孩子们的出现。而这我认为也是这一代父母子女关系、婚恋断崖式下跌、离婚率充分提升的原因之一——你能对一个精神紧绷了二十年,时刻保持战斗或逃跑的的小孩子讲什么仁义礼智信呢,他们只是需要抚摸、亲吻、夸奖、拥抱和一些迷茫的引导,而不是完成社会任务、完成家庭事业、完成…其他的什么。
这只是一群迷茫着就长大了的孩子,带上各种生活的面具,拿起各种已经不是玩具样貌的工具,在紧绷绷的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儿时的过家家游戏,在左边抄勺子做饭,在右边开车车出门。正如前几日我所描述的那句话:“擅长照顾人的人并不一定喜欢照顾人,或许是希望被照顾。擅长拜托人的人并不一定喜欢拜托人,或许是希望被认同”,他们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他们想如何被世界温柔的对待,他们仍然在过着属于他们的过家家。他们是接受了九年、十二年乃至十六年教育的大宝宝,明白儿时的发疯依然可以让他们得到想要的事情。
我曾经遇到过一群努力参与亲密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仅仅是有一位“男妈妈”陪伴而已。这个要求在当代非常朴素,但追随这个课题进去,则会发现如下的共同点——“被强势的母亲所养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主要选择都是母亲做的决定,孩子本身被控制,被选择,或多或少的‘缺父爱’。即,既包含缺爱的部分,也包含强势带来的焦虑,还包含学习母亲的强势带来的自我中心化加强(没突破自我中心阶段)。这个情况下的孩子,既需要自由,又需要“异性妈妈”来“照顾”,同时自身也带有‘照顾人’的技能(这也是这类人所期望得到的照顾)”,这便是“男妈妈”的来源,他们希望被照顾。
我也曾遇到过一群努力逃避建立关系的“孩子”,他们对每一个前来交流的人都充满审查和谨慎,能够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在社交过程中的压力和痛苦,也能看到他们对建立关系时的喜悦和期待,但每次深入到那栋“城墙”时,站在墙上和墙外的孩子便开始了数年如一日的反抗,扮演着曾经熟练的剧本,将即将走进内心的访客赶出他们的领地,并为这种社交过程中的压力和痛苦找出宣泄通道。他们的小脑瓜中始终充斥着自我、本我和他我的冲突,理性始终站在感性的对立面中抱着保护内心中那个幼小的孩子的经验控制着那个孩子,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了保护自己的圣殿——那是在内心中用加了钢筋的金丝和铁木所雕刻的束缚自己的牢笼。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认识并非专业指导,仅为个人社交过程中所遇到的部分群体的艺术化描述;若您自身有相关疑问,请联系当地精神卫生门诊并请不要参考下述资料;若您有学术疑问,以下是我当前能够提供的文档:
谁来照顾照顾者-中国精神障碍人士照顾者现况及需求调查报告 心声公益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调查研究方案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现场执行及质量控制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精神障碍患病率及其分布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
至此,我也仅能在尽可能的帮助后,祝愿所遇见的每个人,美满,幸福。
成长·再一次(one more time)
失败、跌倒、挫折、成长、创伤、疗愈、从头再来… 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在我的人生路上刻下了数不尽的记忆历程,也让我明白了人生不易。我深知我非圣人,但我尽可能善待每个我生命中所遇到的每个人、每个生灵。今年而言,我提醒了自己最多次的一句话时“不要代做别人的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而最近来说,我开始提醒自己“接受、尊重、包容、理解”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哪怕那个选择会踩坑,会摔跤,会痛,会哭;提醒自己“如果别人没有寻求援助,没有表现出极度的痛苦,不要提出任何的人生建议”。
我明白人是需要成长的,也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包容每个做出的选择的时空局限性,也尊重为此而产生的相聚与别离。我明白、我理解、我接受、我包容、我尊重;放手,相信每个朋友都有依靠自己努力成长的能力;放下,相信不依靠自己对方也能活成自己所选择并希望的样子。我明白这是我的劫数,也是我需要尊重的世界发展规律,我祝福,祝愿每个选择了自己的道路的人有幸福的未来。
汤子遗书曾写“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汤子遗书》)”,而左传原文后文作“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这十年我也并非圣人,也因无法面对的问题进而逃避以给两位朋友带来了莫大的痛苦,补救虽有,但拿前朝的剑斩今朝的官,那大抵是不能功过相抵,对此仅祝愿两位朋友,能如同曾经那句话一般“愿顶峰相见”。
怀旧的事情常有,但今言到此便是。耗费大篇章来叙述的东西,便是今年来对于这十余年来认识的有效认识。这令我着迷的社交不仅给带来了许多的故事,也带来了许多成长的认识,让我能够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加细致入微的详细了解。包括四年前提出的“农人模型”、到后来提出的“军人模型”,再到后来提出的“精力与体力模型”。到今天,我可以很开心的告诉大家,我可以明确“成长模型”及其相关结构了。
成长,常被称之为是一个量变积累成质变的过程;但量变转换为质变的临门一脚,相较于油门踩到底,更多的是到达终点前的临门一脚。这一脚踩下的是刹车,也是自己积累多年的细致再认识,认清自己在这个阶段中的快乐、痛苦、麻木以及刺激,然后找到自己接下来的目标和方向。
而我常称这为“横竖式阶段成长”,或者“W 模型”,即:每段成长的最后,痛苦或多或少的会转化为新阶段的动力或认知,决定了下一阶段所奔向的方向;而快乐或多或少的会变成被批判的内容,被称之为上个阶段度过艰难的“奶头乐”。
所以每次成长,都像是生命由横转竖,竖又变横的过程,倘若稍微倾斜四十五度,就变成了字母 W 的形状。
日子·日日夜夜
如果说23年的夜晚是“新的世界观正待破土而出,而现在正是黎明前的黑暗”,那24年的则是“种子在秋天破土而出,于深秋的冬茁壮成长”;当23年我在经历“之常旅”、“甬茶花开”、“沪行记”、“粤茶歇”、“港言港行”的时候,是否能预料到24年这精彩的一个又一个瞬间呢。24年的开始的我独立完成了美妆机的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的训练、识别、部署功能;在企业的晚宴上见识董事长的面相识人读心能力;而后驱车千里在甲方的门店里做了一周产品调研;又站在山东省发展洽谈会上参与企业路演;又在这之后参与了企业的运营和数据分析工作。
这一年,我首次离开国境,与柠檬一同完成了“京阪行”,不仅在东京完成了期待十二年的“一起一起这里那里”胜地巡礼活动,同时与菜菜约上了优雅的居酒屋,与天川大家族的朋友们约一顿优雅的“女子会”,还与 Cyan 和她的小伙伴们举办了2024东京相会线下活动;还拍摄了御茶水的地铁通行,经历了日式夏季学园祭,围观了东京、京都、大阪三地的任天堂之家,登上了三年阪、二年阪和清水寺,吃上了精致美味的柠檬精选鳗鱼饭,还体验了凌晨四点半出发游历稻荷大社的壮举,当然,经典项目浅草寺、晴空塔以及新宿忠犬八公和新干线的体验也没放过;一路走来,不仅尝试了可丽饼,还买到了三色团子,趣味颇多。
这一年,飞行距离极速增加,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变得可观了起来。年底的周五晚上八点打算去趟普陀山,遂周六凌晨五点出发去机场、九点降落宁波、十一点到达舟山、十二点逛了舟山国际水产城、一点到了半升洞游船站发现停航、远处遥望普陀山鞠躬后打算下次再来,三点上了离开舟山的大巴,六点上了去苏州的高铁,八点半到了苏州,接着步行逛了平江路两趟,买了酸奶和小甜水儿并且看了超多非常漂亮的苏绣x衣服后,回了酒店。周日早晨和柠檬与丸丸在山塘路约饭逛街,逛了二次元圣地与欲望陈列馆(大人糖),并于三点半离开苏州到宁波,中途路过钟楼逛了樱花公园后奔赴机场并且吐槽T1连廊巨长无比后,在晚上十一点飞回北京。虽然没能成功登普陀山,但还是与朋友约了下次的普陀山之旅。两天往返甬舟与苏杭,尽享海之情、江之行、平江小甜水、小欢喜与山塘街之乐的快乐,有过之无不及。
这一年,旅行形式越来越多,十二月底的北海道之旅,不仅在千岁同柠檬和小无语一同同贺新年,游戏共乐;还在曾遥望不可及的札幌狸小路商店街合了影,在二条市场吃了美味的免单生鱼饭;在小樽看了滑雪和夜晚如宫崎骏画中的街道,体验了过年期间找不到食物的快乐!在去旭川的路上经历了暴雪封路以及永旺和堂吉柯特的夜晚;在第一龙本馆(TAKIMOTOKAN)体验了日式和室与露天温泉,并勇攀登别地狱谷,欣赏硫磺泉眼,见识到这座小城市的可爱美丽之处;而室兰的金屏风、地球岬、测量山展望台又带来了不一般的太平洋赏景风光,洞爷湖环游中自恶劣天气来转至艳阳高照的独特景色,还有奔向七饭时上演的高速行车后轮打滑技,令人在紧张中又有一丝安心;在王子酒店小憩一晚后,沿路欣赏了大沼公园天鹅的优雅身姿、品尝了山川牧场的奶油冰淇淋和蛋糕、在五棱郭公园感受恐高的快乐、直至傍晚时刻终于到达函馆山体验人挤人的精致出片地。于是,在回到住处后,我独自回到海边的步行数公里,在灵魂沟通的半小时里,我释然、醒悟、明白、理解并想通了上文讨论的诸多事宜。于是,在札幌那个大雪的下午,同一位北海道大学毕业的小姐姐交流沟通在日本工作、生活、社交等事宜后,登上了返程的飞机,当然,一路走来,非常感谢小无语高超且舒适的驾驶与陪伴,感谢柠檬的美食精选与相伴。
这一年,游戏社交也推进了许多,在喵窝,新北地铁2号线,4号线的线路与地铁站陆续建成;新琴铁路大桥、新霖公铁大桥、新北东站、霖菓村权利之树站顺利建成,新霖城际线工程进度过半,新北飞行大厦一次结构工程进度颇丰;与此同时,WWR2025 新琴市的施工也进度颇丰,市区的规划交通、市区周边的联络线、桥梁也近乎完成,此处同时感谢项目共同建设人 Nel 的愉快合作,在地图建设中,本次合作可称得上是优雅之壮举。
这一年,人工智能协作开发变得更加深入,测试项目 Telegram 故事游戏 bot 在短短一周内完成了农场、牧场、浴场、林场的功能,完成了多动物捕捉饲养的功能,完成了动物捕捉故事生成的功能;在与螺莉莉老师的 RUNE 合作项目中,电子血肉的选型和拼接、中文本地化翻译,都有 Claude 3.5 等大模型的参与和指导;在工作中,至少 70% 以上的业务代码已经完全由大模型生成并可用,说明大模型为主体的联动式开发具有更大的优势,将在 2025 年进一步深化这种提供需求直出结果的大模型落地应用。
这一年,我对成长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对之后的成长流程有了更彻底的认识;我建立了我对成长的认识,并明白了成长历练的磨难与社会内卷的磨难的差异,明白了自己选择的吃苦和社会定义的苦的不同,懂得了如何通过做出选择、做出努力、牺牲部分来达成目标,也理解了什么叫自我选择的道路。
最后,时间还在悄悄的走着,它无缝不如的精湛技巧令人着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下一步的成长要趋向何方,我们人性中的善与恶要如何再次平衡出一个新的自我,这是我将要继续探索的路。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放弃对自我和对外界环境的认识和研究,这是我生而为人而非动物的准则,是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中继续为人,而不是在一系列的冲突和压力中成为动物的根本。
未来·活在当下
曾经,我看过一个寻找人生使命的串,大概的意思如下“三个问题,来寻找自己的人生使命:1. 从出生到现在,我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 这辈子,我最想帮助的人群是哪一群人?3. 如果可以学会任何技能,我最想学会的技能是?”而结论是“你的使命,是通过第三个问题的技能,帮助第二个问题里的人群,解决第一个问题中的痛苦”。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我已经有了八成的答案,而剩余的部分,就交给今年的我来继续作答吧。
人不能改变不想改变的人,即便是有自我改变想法的人,也要三思而后行;很多人如此,事物也如此,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必须有壮士断腕的觉悟才能自我保全。况且很多事物是无底洞,即使割肉割席也难填补空缺,那沉没成本也只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更需要考虑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尊重他人选择和人格独立性,相信他人有走出迷雾,站起来的能力。所以,莫渡他人,做好自己,活在当下。
如果给未来定下一个目标,那这个目标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起一个以幸福为基础和动力的新世界”。
历史·还看今朝
其实,我们还有好多有趣的事儿没有讲,比如23年我们学会了摆弄钩针,学会了缝制裙衣;我们还完成了22年末尾期待的事情,无论是“南下江南”还是“东至东瀛”,还是“畅谈一宿”。我们做了许多曾想但不曾做过的事情,体验了许多不曾体验的快乐,也真切的平复了曾经难以静下来的心,找到了未来的路。
我们真正的接了地气,懂得了入流和出行;也充分的证明了“我思故我在”,戳破了浮华的泡沫,并认识到了真实的属于人的未来。还将21年开始的”成长“线,完整的收束回来,成为了一个可以充分掌控自我的人,我们明白,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活在当下;也明白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做好每件期望的事情,不后悔。就像20年引用的那句话一般”we will raise our swords from the ground and we will fight the war to end.(我们会拔起此地的剑,并血战至结束)“。
在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要继续复述一直以来的那句话——活在当下。
愿星辰予诗,冰晶玉洁。